微信掃描二維碼,點擊右上角 ··· 按鈕
轉發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顯微成像·洞察微觀之美
Microscopic imaging, insight into the beauty of micro
諾貝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發布時間:2025-04-10
訪問量:31
諾貝爾獎中“卡脖子的科學技術”
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
目前國產醫學影像設備的大部分元件依賴于進口,在傳統醫學成像專利上美國不僅比我們早二十年,數量也是我國的10倍,整個產業已經完全掌握在外企手里,而中國的占比已經微不足道。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美國科學家費利克斯·布洛赫及愛德華·米爾斯·珀塞爾,在核磁測量領域于195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士科學家理查德·恩斯特,在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于199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掃描電鏡
每年我國花費超過1億美元采購的幾百臺掃描電鏡中,主要產自美、日、德和捷克等國,而國產掃描電鏡只占約5%—10%。而高質量電子光學系統生產困難科研、透鏡內探測器設計難度較大以及低電壓分辨率需要突破等都是我國正面臨著的困難。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設計出電子顯微鏡,在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格爾德·賓寧與瑞士科學家海因里?!ち_雷爾研制掃描隧道顯微鏡,于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科學家埃里克·白茲格、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和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于201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諾獎是科學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競逐的目標。
微信掃描二維碼,點擊右上角 ··· 按鈕
轉發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